茶马古道,中国西南地区一条古老的文明之路,在这里曾活跃着个特殊的行当—背夫。背夫是指靠人力和劳力来运输物品的人,在过去,他们也被叫做“背子”。经背夫们所运输的物品五花八门,有农副产品、药品、小商品,还有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在这条古道上,背夫们正是靠着自己的双脚丈量着脚下的山路、雪山和峡谷,成为支独特的运输队伍。在茶马古道上,背夫常活跃于现在的四川地区,它的出现同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关,这里地形复杂,地势险要,分布着大量的峡谷和悬崖,不适宜马、骡子等运输牲口通行,其次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四川地区的老百姓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已经练就了一身背负货物的好本领,再加上当地人口众多,劳力相对廉价,因此背夫就逐渐成了当地最主要的运输方式。通常背夫都是以十个人左右一伙的方式成群结队地运输,他们会随身携带着一根特制的拐杖,同普通的拐杖不同,这种拐杖最上方镶有一根短短的铁杆,使得整个拐杖呈现“丁”字形,背夫们常把它称作“拐子”或者“墩拐子”。别小看这根形状特殊的拐杖,它是背夫们工作时的重要工具,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进时,拐杖可以帮助背夫行走,当背夫们想要歇息时,拐杖上特殊的“丁”字结构又可以帮助背夫们将背上的货物放在拐杖上,以减轻背上的负担,因此这种拐杖是每一个背夫必不可少的工具。除此以外,由于背夫的工作异常艰苦,他们整日都汗流满面,因此背夫们通常还会在胸前携带一个篾条以方便刮去脸上的汗水,这个篾条制作得十分圆滑,刮汗时既清凉又实用。在开始一趟运输之前,背夫们还需要提前准备路上所需的食物,这些食物通常以简单、方便、不易变质的食物为主,如馒头、烧饼、玉米面等,为了补充路上由于流汗而引起的盐分损失,些背夫还会随身携带一小袋食盐。由于生活所迫,四川当地很多百姓都投入了背夫的行列中,这其中除了身强力壮的壮劳力之外,还有老人、妇女,甚至是年仅十岁的儿童,一些家庭贫困的妇女甚至在哺乳期就将婴儿挂在胸前加入了背夫的队伍。为了增加效率,背夫的负重极高,通常年轻的男人一趟可以背重达150公斤的货物,已经远远超出了骡子或者马的负重,但是其他人所运输的货物重量就相对低些,一般一个年轻的妇女一次可以运输50公斤到70公斤的货物,而儿童则可以运输15公斤的货物。除此之外,为了便于在路上方便,女性背夫在除了拐杖和篾条之外,还需要随身携带几匹笋壳来小便。通常,背夫们会在天微凉的清晨出发,他们在商号前领好了自己的货物之后,就将其用篾条编起来,制成特殊的背篓紧紧地背在身后,路翻山越岭,跨越艰难险阻,直到目的地时才会卸下。由于路途遥远、地势险要,因此背夫之路十分艰险,在险峻的悬崖上行走时,常有背夫由于不小心而跌落山崖送命。除了地势之险之外,背夫们还需要面对路上可能会出现的危险的土匪,若是货物被土匪抢走,那么背夫们这一趟就等于白走了,可以说背夫之路是一条危险之路,因此在古代,只有家境极其贫寒的人才会加入背夫的队伍。背夫队伍中领头的队长往往是背夫中经验最为丰富的,他被人们尊称为“大背夫”。在路上大背夫是绝对的领导者,他需要依据地理条件和路段以及队伍中其他背夫的体力状况来判断行走的节奏,在背夫们精疲力竭时,大背夫就会让大家将货物放在丁字拐上进行休息;同时,大背夫还需要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控制队伍前行的速度,以便背夫队伍能够在天黑之前找到合适的休息之处。在茶马古道上,有一些专门供背夫休息过夜的小店,这些小店通常备有特制的凳子哨凳,背夫们可以将背后的货物放在这种专用的休息凳之上稍作歇息,店里的条件十分艰苦,背夫们只能在干草上或者玉米叶上休息过夜,但是白日里的疲劳使得背夫们无暇顾及这些,在辛劳一日之后能躺下休息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一种奢侈的享受了,一夜的休整之后,背夫们又会背着沉重的货物,重新开始漫漫征程。在茶马古道的历史中,背夫们就这样用坚实的脚步,一步步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篇章,他们的丁字拐杖在古道上留下的坑坑洼洼的印迹正是背夫们历史的见证。他们是茶马古道中最勤劳的一族,翻山越岭,来来往往,无数的货物在他们的背上得到运输,无论寒暑春秋,永不停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茶马古道的繁荣离不开背夫们付出的汗水和心血
2 个回答
aron
赞同来自 :
茶马古道,中国西南地区一条古老的文明之路,在这里曾活跃着个特殊的行当—背夫。背夫是指靠人力和劳力来运输物品的人,在过去,他们也被叫做“背子”。经背夫们所运输的物品五花八门,有农副产品、药品、小商品,还有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在这条古道上,背夫们正是靠着自己的双脚丈量着脚下的山路、雪山和峡谷,成为支独特的运输队伍。
在茶马古道上,背夫常活跃于现在的四川地区,它的出现同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关,这里地形复杂,地势险要,分布着大量的峡谷和悬崖,不适宜马、骡子等运输牲口通行,其次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四川地区的老百姓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已经练就了一身背负货物的好本领,再加上当地人口众多,劳力相对廉价,因此背夫就逐渐成了当地最主要的运输方式。
通常背夫都是以十个人左右一伙的方式成群结队地运输,他们会随身携带着一根特制的拐杖,同普通的拐杖不同,这种拐杖最上方镶有一根短短的铁杆,使得整个拐杖呈现“丁”字形,背夫们常把它称作“拐子”或者“墩拐子”。别小看这根形状特殊的拐杖,它是背夫们工作时的重要工具,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进时,拐杖可以帮助背夫行走,当背夫们想要歇息时,拐杖上特殊的“丁”字结构又可以帮助背夫们将背上的货物放在拐杖上,以减轻背上的负担,因此这种拐杖是每一个背夫必不可少的工具。
除此以外,由于背夫的工作异常艰苦,他们整日都汗流满面,因此背夫们通常还会在胸前携带一个篾条以方便刮去脸上的汗水,这个篾条制作得十分圆滑,刮汗时既清凉又实用。在开始一趟运输之前,背夫们还需要提前准备路上所需的食物,这些食物通常以简单、方便、不易变质的食物为主,如馒头、烧饼、玉米面等,为了补充路上由于流汗而引起的盐分损失,些背夫还会随身携带一小袋食盐。
由于生活所迫,四川当地很多百姓都投入了背夫的行列中,这其中除了身强力壮的壮劳力之外,还有老人、妇女,甚至是年仅十岁的儿童,一些家庭贫困的妇女甚至在哺乳期就将婴儿挂在胸前加入了背夫的队伍。为了增加效率,背夫的负重极高,通常年轻的男人一趟可以背重达150公斤的货物,已经远远超出了骡子或者马的负重,但是其他人所运输的货物重量就相对低些,一般一个年轻的妇女一次可以运输50公斤到70公斤的货物,而儿童则可以运输15公斤的货物。
除此之外,为了便于在路上方便,女性背夫在除了拐杖和篾条之外,还需要随身携带几匹笋壳来小便。通常,背夫们会在天微凉的清晨出发,他们在商号前领好了自己的货物之后,就将其用篾条编起来,制成特殊的背篓紧紧地背在身后,路翻山越岭,跨越艰难险阻,直到目的地时才会卸下。
由于路途遥远、地势险要,因此背夫之路十分艰险,在险峻的悬崖上行走时,常有背夫由于不小心而跌落山崖送命。除了地势之险之外,背夫们还需要面对路上可能会出现的危险的土匪,若是货物被土匪抢走,那么背夫们这一趟就等于白走了,可以说背夫之路是一条危险之路,因此在古代,只有家境极其贫寒的人才会加入背夫的队伍。
背夫队伍中领头的队长往往是背夫中经验最为丰富的,他被人们尊称为“大背夫”。在路上大背夫是绝对的领导者,他需要依据地理条件和路段以及队伍中其他背夫的体力状况来判断行走的节奏,在背夫们精疲力竭时,大背夫就会让大家将货物放在丁字拐上进行休息;同时,大背夫还需要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控制队伍前行的速度,以便背夫队伍能够在天黑之前找到合适的休息之处。
在茶马古道上,有一些专门供背夫休息过夜的小店,这些小店通常备有特制的凳子哨凳,背夫们可以将背后的货物放在这种专用的休息凳之上稍作歇息,店里的条件十分艰苦,背夫们只能在干草上或者玉米叶上休息过夜,但是白日里的疲劳使得背夫们无暇顾及这些,在辛劳一日之后能躺下休息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一种奢侈的享受了,一夜的休整之后,背夫们又会背着沉重的货物,重新开始漫漫征程。
在茶马古道的历史中,背夫们就这样用坚实的脚步,一步步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篇章,他们的丁字拐杖在古道上留下的坑坑洼洼的印迹正是背夫们历史的见证。他们是茶马古道中最勤劳的一族,翻山越岭,来来往往,无数的货物在他们的背上得到运输,无论寒暑春秋,永不停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茶马古道的繁荣离不开背夫们付出的汗水和心血
暮念
赞同来自 :
我要知道的话~我也就是个历史学家了!
提问者
威望
粉丝
感谢
积分
赞同
提问
文章
回复
私信 问Ta
关注问题人数 3 人
相关问题